大学毕业生 要谨防求职陷阱
- 发布日期:2017-07-24
- 浏览次数:505
当下正值大学生毕业季,不少非京籍大学生都想在北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或者落户北京。家长也怀着急切和焦虑的心理,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孩子圆梦。结果,这便给了一些骗子骗钱的可乘之机。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房山法院法官赵艳艳,请她通过具体案例,提示广大毕业生和家长提高警惕,理性对待就业,谨防上当受骗。
毕业生求职心切 易给骗子可乘之机
刘某在女儿医科大学毕业后,便开始为女儿能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四处找门路,结果成了男子高某诈骗的对象。高某年近五旬,能说会道,虽大学毕业,却无业在家。见刘某为女儿找工作心切,高某谎称自己路子广,认识不少医疗口的实权人物,安排刘某的女儿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工作没有问题,但需要一些“劳务费”疏通关系。
为了把骗局演得逼真,高某指使另一骗子杨某冒充北京一医院院长助理,合伙演起双簧,结果骗取刘某42万余元。最终,房山法院以诈骗罪判处高某有期徒刑8年,判处杨某有期徒刑7个月。
另外,还有些骗子利用非京籍毕业大学生想取得北京户口的急切心理,编造谎言,骗取钱财。
年近六旬的黑龙江人李某为赚大钱,在根本不可能为非京籍毕业生上北京户口的前提下,利用外地人孙某迫切想让孩子获得北京户口和工作的心理,谎称可以帮忙办户口、找工作,4个月骗取孙某一百余万元。
虽然事发后李某被判刑12年,但因李某骗钱得手后肆意挥霍,孙某被骗款并未全部追回,让孙某万分后悔。
四招防骗宝典 规避求职风险
当下正值毕业季,不少大学生都面临就业问题,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些学生和学生家长很容易上当受骗,轻信一些犯罪分子足彩胜负14场帮忙找工作的承诺,被骗取财产,既耽误找工作又损失钱财。
赵艳艳法官介绍,在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大部分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受害人找工作、落户的迫切心理,编造各种谎言取得受害人信任,最终自食苦果。
防骗应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必修课。赵法官结合审判实践,为了避免在找工作过程中上当受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思想上提高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明白一份正式的工作不会轻易找到,也不是靠金钱就可以得来的。如果选择投机取巧,很可能给犯罪分子一些可乘之机,特别是在网络求职过程中,不少犯罪分子会将诈骗目标锁定在社会阅历、生活经验较少的大学生上,以优厚的报酬承诺诱惑大学生上当。
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应该对应聘单位在工商部门的登记注册信息和信用评价进行考察,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应仔细斟酌推敲,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此外,还应加强与父母的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应聘情况。同时加强安全防范,避免在应聘过程中遭受人身和财产损害。
作为学生家长,也不能急于求成,为了帮孩子找工作花钱托人本身就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且这种行为本身也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
二是涉及钱财要保留证据。在找工作过程中,如果是正规的单位,一般情况不会涉及钱财的问题。如果涉及钱财问题,一定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对方出具的收条。
此外,要多一点细心,在对方出具的收条上,一定要核实其落款是否伪造、是否和真实情况相符,如果是公司,是否有公司签章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犯罪分子假意招聘,让应聘者交纳体检费,将体检费卷走的案例。
大学生的父母为了帮孩子找工作花钱请人帮忙,之间必然涉及钱财往来,留有相关的转账证据对于确定犯罪数额、追缴相应损失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一份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
三是发现异常要及时报警。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应聘单位有异常,一定要及时与社会经验丰富的父母沟通,如果怀疑上当受骗,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也能帮助警方快速控制嫌疑犯,避免足彩胜负14场人上当受骗。
四是要有规则意识,靠真才实学找工作,别走歪路。在这两个案例中,均是父母出于孩子前途的考虑,煞费苦心地托人找工作,“可怜天下父母心”,但父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理性的。“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父母首先要有规则意识,才能引导孩子凭真才实学做好事业,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