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彩胜负14场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足彩胜负14场

兴隆很“中国” 中国很兴隆——外国留学生的别样“兴游记”

 

    “以前就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到了这里之后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2月7日,来自锦州医科大学的30名留学生齐聚兴隆台区,在体验“中国年”的同时深入感受辽河民俗,品味地域文化,经历了一场别样的“兴游记”。

    在留学生参观的第一站——辽河民俗博物馆,欢快的迎宾鼓展示了兴隆人的好客热情。进入馆内,原汁原味的东北大鼓一下子把人们拉进了旧日时光。东北大鼓是广泛流传在东北三省及其周边地区的曲艺形式,极具民间地域特色,曾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大鼓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进入二楼展厅,陈列的各种代表辽河风土人情的老物件儿如同一本打开的书,向留学生展示着辽河流域源远流长的历史。锔茶壶、锔瓷器、铁路信号灯、折纸娃娃……每样展品都让留学生们惊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在现场进行的技艺展示,更是让留学生零距离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沈阳民间折纸传承人——李雪精心掐制的纸艺作品,各个形神兼备、妙趣横生,展示了非凡的技艺功能和艺术造诣,让留学生赞叹不已。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李雪现场教授留学生如何制作折纸娃娃,来自佛得角的留学生瓦妮娅在李雪的指导下做成了一个喜庆的中国娃娃,她指着身上的唐装,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表达着喜悦,“这些都很中国,很有趣,我很喜欢。”

    临近中午,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李广在民俗博物馆的厨师指导下第一次制作东北名菜锅包肉。李广来到中国已经三年多了,他说,自己很喜欢中国美食,尤其喜欢吃饺子,自己平时经常包饺子。这次学会了做锅包肉,回去以后可以经常做,还要请同学和老师一起品尝。

    在广厦艺术街,留学生们参观了不同画家的工作室,感受中西方文化艺术在这里的碰撞和交融。尼泊尔留学生阿茉说,以往在本国看艺术展,有很多看不懂的作品。今天觉得有些作品画面非常漂亮,自己能看懂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艺术无国界,文化交流无国界。

    在辽河画院参观完第五届画院院展之后,留学生们与艺术家进行了深入地互动交流。艺术家们手把手教留学生们写汉字。印度留学生永昌是第一次拿毛笔,不仅学会了草书的“福”,还写出了繁体字的“龙”。“我知道,龙在中国是很神圣,很吉祥的,我想把我的祝福送给盘锦人民。”

    在沉香养生文化小镇,留学生们在沉香文化展示中心静心端坐,跟着老师学习香道和茶道。来自加纳的留学生张宁在锦州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假期喜欢在国内旅游。她跟着老师一招一式认真地学习嗅香、温杯、倒水、洗茶,品尝自己沏好的茶叶,体会传统茶文化。“今天才知道,焚香、烹茶、插花、挂画是中国文人四大雅事。在这里学到了香事和茶事,发现茶道和香道都很深奥,大有学问。回国后一定要把这优雅的茶道香道传授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尤杜在国内呆了6年,去过不少城市,自称是个“驴友”。他喜欢拍摄,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拍摄大量的影像记录。“我拍过泰山,也拍过长城,中国很大也很美。”他说,“我听说过盘锦的红海滩、河蟹还有盘锦大米。在电视台上看到过红海滩和芦苇荡,真漂亮。我想我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盘锦了。”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纳丹来自印度,主要负责泰米尔语地区的新闻采访工作。在中国呆了三年,他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飞速变化,体会到新四大发明的便捷,他说,“我很喜欢过中国的春节,虽然跟我们印度的节日不太一样,在印度我们很重要的节日有开斋节和排灯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做很好吃的面食和甜点。这次在盘锦过年,有种回家的感觉。”采访结束,纳丹用泰米尔语写下了他的祝福,“祝中国人民新春快乐”。(宣传部)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新生街道创建“双无社区”试点工作在新风社区启动
下一篇: 博宝艺术网落户广厦艺术街 “万幅书画送万家”活动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