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小区老董的安居梦——兴隆台区新村小区(钻工村)一区危楼改造推进情况纪实(上)
- 发布日期:2019-10-10
- 浏览次数:894
一
老董名叫董昌凡,今年69岁,是兴隆街道新村小区(钻工村)危房改造区8号楼的住户。他所在的居民楼和小区其他几栋楼因为连年地基下沉以致楼体结构变形、墙体严重开裂,被鉴定为危楼。2017年,兴隆台区人民政府启动了新村小区危房改造项目,计划对全部危楼进行重建。项目实施期间,在区政府的安置下,老董临时搬进了桔子广场E区的公益性廉租住房,每月由政府补贴500元租房费用,跟他一样被安置的还有其他400多户居民。
“原来我住的那栋楼简直吓人,西面山墙裂开一道两指宽的裂缝,2单元一楼的住户南墙有明显的裂缝。我家的窗框都变形了,窗户根本就关不上。”老董是辽河油田钻井一公司的退休职工,他回忆起当时居住在新村小区危楼内的那段日子,仍然心有余悸,“我们新村小区一区的居民楼都是70年代的老楼,砖混结构的,本来就不结实,加上九几年两次六零河雨季涨水倒灌,居民楼都泡在了水里。从那以后,我就发现整栋楼的地基在一年年地往下沉。”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新村小区一区的许多居民楼地基沉陷,继而引发了楼体的变形和开裂,住户们住在里面终日忐忑不安。而坏消息也不断地传来:6号楼一楼的住户家中地面塌陷,地板中间低、四周高,落差将近10厘米,看起来好像一口大锅。地板和墙面的交界处开裂,露出了红色的砖体,仿佛一张咧开的血盆大口,看得住户心惊肉跳;5号楼4单元的住户们反映说该楼的南墙裂开一条长长的大裂缝,裂缝外部有近5厘米宽,向内不断收窄。过了几天,有居民发现裂缝内竟然有麻雀在做窝;10号楼4单元的一楼住户说他家的山墙也出现了明显裂缝。
楼房问题从此成了街坊邻居们日常讨论的热点话题,有的住户反映说8号楼、10号楼楼顶也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裂痕和脱落现象,有的说自家的窗户关不上,即使用力关上了也有很大缝隙,风呼呼地吹进来,好多居民都反映楼房内部出现裂缝。更有的居民发现一些居民楼的山墙出现了“扭曲”的现象。
二
居民们都有这种感觉:这些楼房似乎弱不禁风、摇摇欲坠,说不定哪天就会垮掉,住在里面实在是太危险了。
老董当时还没退休。他这个人是热心肠,喜欢助人为乐,在居民当中有一定的号召力。“房子都成这样了,住户们没有一点人身安全保障。”于是,他联合了几个居民代表一块向辽河油田矿区物业管理处反映问题。物业管理处给出的答复是“可以进行楼体加固。”但是,这一解决方案遭到居民们的一致反对:“新村一区的楼房出现问题,地基下沉是问题的根子,地基下沉这个问题不解决,光进行加固属于‘治标不治本’。”
居民们想从根本上解决安居问题,想要对原来隐患重重的老楼进行原地重建。出于各种原因,物业管理处无法对危楼进行原地重建,最主要的原因是重建成本:如果对危楼进行原地重建,每户要贴进10万元,钻工村600多户居民,启动这项工程要投入近7000万元。这是物业管理处根本无力承担的。
部分居民对于“楼体加固”这一答复意见也抱着“看看疗效”的态度,选择了加固方案。于是在2004年,15号楼、16号楼进行了加固。然而没过几年,这两栋楼的居民家中仍出现了较大裂痕,居民们认为这足以证明他们对“加固”是“治标不治本”的判断是正确的。
老董回忆说:“我们小区的居民对楼房只能加固不能重建的答复一点都不气馁,大家自发组织起来四处反映情况,到辽河局,到地方政府,都去过。不为别的,为的就是我们老百姓的自身利益,为的就是能有一个安心的家。”
为了证明楼房确实存在严重安全问题,2008年在居民们强烈要求下,辽河油田请来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危楼做危房鉴定,结果为C级。鉴定书上写着:“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危房等级一共分为ABCD四个等次,其中A级为最轻,D级最严重。小区居民们有了危房鉴定的科学依据,更加坚定了重建的想法。
市委、市政府对新村小区居民们的诉求很重视,兴隆台区政府也将解决新村小区危楼问题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到了2017年3月,兴隆台区启动了新村小区一区全部17栋住宅楼的危房改造民生项目,成立了兴隆台区新村小区危房改造工作小组,明确了以区住建局为主体,采取市场化运作,原址回迁的方式进行。项目由兴隆台区人民政府和辽河油田共同委托盘锦同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实施建设。项目名称为“康桥水岸小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了住宅、商网、车库、车位以及配套用房。
老董当时激动地奔走相告,街坊邻居们真是欢天喜地,一致称赞区人民政府解民忧、纾民困的好政策。老董回忆说,“我听到这个好消息的那几天,高兴得晚上简直睡不着觉。我心里想着,我总算能有个安心居住的家了。”
然而,令人料想不到的是,老董的这个“安居梦”从此一做就是两年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