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咱都是一家!”——记兴隆台区司法局首批疫情防控预备队员张晔
- 发布日期:2020-02-17
- 浏览次数:609
2月6日下午四点,气温零下10度,张晔已经在寒风中站了4个小时。其间,为102名进出居民登记,16辆走亲访友的车辆被她劝返。
大冷天儿,人们戴着口罩、帽子,说话又必须保持距离,张晔感觉自己一直在喊着:“居民您好!麻烦您测量体温,登记个人信息。”“大姨,您出去买菜多买点儿,明天就不能出去了哦。”“对不起,请您理解,特殊时期外来车辆不允许进入小区,疫情解除之后,您再来走亲访友好吗?谢谢您的配合!”……这天是她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最冷的一天,手脚冻麻了,嗓子喊哑了,受过伤的右膝钻心地疼。
2月11日下午两点,风越来越大,卷起一阵阵沙尘。张晔正在小区门口为居民办理出入通行证,还要时不时把刮倒的垃圾箱、自行车扶起来。
“您身份证上的住址是胜利小区吗?不是的话,户口本也可以,或者房产证、租房协议,能证明您是这儿的常住居民就行。您今天不出院的话,哪天出去再办也可以,我们随时都在。”按照规定,她要跟居民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风又这么大,她只能扯着嗓子一遍遍告知。
每户居民来办通行证,核验证件、查找房号、登记信息,大概需要三分钟,张晔却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眼瞅着50张一撂的通行证见了底,她深蓝色的制服上落了一层尘土。都说防病毒必须多喝水,可是这时候哪还顾得上?有的居民问她是物业的还是社区的,怎么以前没见过?她指着胸前的党员徽章说:“我是来你们社区增援的志愿者,有啥事儿跟我说,这个时候,咱都是一家!”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振兴街道胜利社区就是张晔的“战场”。这里位于辽河油田中心地段,毗邻胜利小学、兴隆四百。这里租房户多、人员流动性大,防控压力可想而知。
作为兴隆台区司法局的一名党员,区里决定组建疫情防控预备队的当天,张晔第一个将填好的报名表发送到工作群。同事发微信问她:“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害怕吗?”她回复道:“这个时候,大家心里都有顾虑,我是党员,就得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时刻挺得出来,要不咱党员跟普通群众有啥区别?”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她毅然放弃了与父母团聚的时光。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年迈体弱的双亲盼了一年,想着女儿平日里工作忙,春节假期总算能好好陪陪他们。可是刚过初一,随着疫情的日益严峻,张晔的假期就提前结束了。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对她的工作给予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叮嘱她要坚守岗位,做好防护;远在外地的公公婆婆也主动提出,让她安心工作,注意身体,春节不要回去探望他们,老两口还特意学会了微信视频;丈夫和女儿为了节省口罩给她用,已经十多天没出家门,女儿每天有计划地学习、画画、读书,还创作了防控疫情的手抄报,向跟妈妈一样勇敢的叔叔阿姨们致敬……这些,更坚定了张晔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信心和勇气。在大家足不出户自我防护的时候,她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全力以赴投入“战斗”。
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她不能马上休息,而是要反复消毒、洗手,她也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也要为家人负责,为生命负责啊!
即使这样,仍然有个别群众不理解、不支持,认为防控工作没有必要,大过年的凭什么不让走亲访友?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拿出平时做法律宣传工作的耐心和方法,和颜悦色地摆事实、讲道理,通过一些聚集性疫情案例,告诉居民这次疫情的特殊性、严重性和危害性,安抚大家的情绪,普及防控知识。
居民李大爷对她的工作态度和毅力竖起了大拇指:“这姑娘不容易,这身制服没白穿啊!有这样的人守着小区,我们放心!”(宣传部 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