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担当:奉献能源 初心如磐——庆祝辽河油田开发建设5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 发布日期:2020-03-24
- 浏览次数:2600
初春,蜿蜒曲流的辽河水静静流淌,河两岸却是一派繁忙。沿河而望,抽油机俯仰生姿,输油管道游走如龙。
辽河开发建设50年来,一代又一代辽河人在昔日的“南大荒”上东征西战,在摔碎的“盘子”里找油争气,累计生产原油4.8亿多吨,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宏伟事业中诠释了“辽河担当”。
攻克一道道难关,用最快的时间建起大油田
在油田开发初期和上升期,辽河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自然条件的恶劣。
1970年3月,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来自大庆、玉门、胜利、大港、新疆等油田的万名石油职工和一批批知识青年、复转军人、院校学生,从松嫩平原,从海河两岸,相继会师辽宁“南大荒”,擂响了辽河油田开发建设大会战的震天战鼓。
生繁华于荒凉。回忆会战初期,老一辈人感叹道,“南大荒”条件之恶劣令人难以想象。生活上有吃喝行住四种难:吃的是玉米饼子、窝窝头,喝的是水沟、稻田里的“鸭子汤”,走的是“搓板路”“泥浆路”,住的是“干打垒”。睡觉前脱下的棉衣棉裤由于长时间浸在泥水中,冻得都能够立起来。
“这个难、那个难,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难。”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动摇辽河人“早日拿下大油田”信念。他们以“铁人”为榜样,在荒原碱滩上,在草甸苇荡里,竖起了一个个钻塔,建起了一座座井站,修起了一条条管道。
生活难,工作更难。有着含油层系多、断层多、油藏类型多、储层类型多、油品类型多、稠油埋藏深“五多一深”特征的辽河油田,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有人如此评价:“就像摔在地上的盘子又被踩上一脚。”
然而,辽河人仅用16年,就让年产油量突破1000万吨,领跑同期开发的多个油田。
他们确定了“边勘探、边开发、边建设”的指导思想,打开了一个个亿吨储量的地下宝库,为上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
稀油开发成本低,经济效益高。辽河人锁定富含稀油区块,采取“先天然能量、后注水驱油”的开采方法,不断完善工艺措施,让黄金带、热河台、兴隆台、曙光、欢喜岭等众多油田陆续投入开发。1986年,辽河油田年产达到1001万吨,成为中国第三大油田。
辽河稠油储量巨大。“解稠”是实现油田上产必由之路。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压力高、黏度大的特点,在地层像是“铁板一块”,被称为“不能流动的石油”,当时国内尚无成功开发先例。
油稠人不愁,困难也低头。辽河人积极走出去学习蒸汽吞吐开采技术。1982年9月,对高升油田的高1506井首次实施蒸汽吞吐试验取得成功,拉开了中国稠油热采攻关试验的序幕,随后不断完善工艺试验,相继在欢喜岭、小洼、海外河等稠油油田扩大开采规模。被称为“油中贵族”的高凝油,也同期实现了高效开发。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七五”和“八五”期间,辽河人再次开发17个油气田。到1995年,辽河油田年产达最高峰1552万吨,同时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和高凝油生产基地。
创新勘探开发理论思路,老油田焕发青春
随着油田建设的加快,油田勘探开发之路也越来越难走。
从1996年起,辽河油田产量连续10年递减,从1500万吨下降到2004年的1200万吨,平均每年降产30多万吨。和其他油田一样,辽河油田同样无法抗拒客观的自然递减规律。
勘探开发进入中后期后,优质整装区块再难寻觅,储采严重失衡,部分油区油水井套损严重,井网不完善、地面设施老化,依靠原有技术增产空间越来越小。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2005年,当时的油田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认为,辽河油田有潜力,并提出:“辽河油田和长寿老人一样,至少会有100年的生命。”同年6月,勘探人员在兴隆台古潜山钻井至地下4300米,揭开亿吨级优质储量油藏面纱,打破了传统的“风化壳油气成藏”理论束缚。
传统“风化壳成藏”理论判定这类领域已再无勘探潜力。勘探人员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大胆打破常规,提出了“生油岩埋藏有多深,含油底界就有多深”的新论断,将目光投向古潜山深处,创新形成了变质岩内幕油气成藏理论。
得益于这一成果,2012年,科研人员又在大民屯凹陷边台—曹台潜山带和茨榆坨潜山取得勘探新突破,呈现出亿吨级储量规模。
十几年来,科研人员相继揭露25个潜山地区,接连取得新发现,使辽河家底日益丰厚,为油田延年益寿创造了条件。
思想的解放不仅仅体现在勘探上。在开发上,辽河人也转变认识,提出“二次开发”全新理念,全面挖掘濒于废弃油藏上产潜力。
二次开发是采用新的开发理念、开发方式、开采技术、开发系统,以大幅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为目的,最大限度地获取地下油气资源,实现老油田新一轮开发或持续开发。当时平均采收率只有24%的辽河油田,显然有大幅的增产空间。
思路一变天地宽。科研人员对辽河油田进行一次“全面CT扫描”,初步统计出油田有近4亿吨石油地质储量适合SAGD、蒸汽驱及水平井等二次开发试验。
2005年,科研人员确立了“重选开发方式、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流程”的辽河二次开发理论,油田上下吹起了千万吨持续稳产号角。十几年来,共在50个区块实施二次开发,覆盖石油地质储量2.6亿吨,预计提升原油采收率20%以上,增加可采储量5000多万吨。近几年,油田二次开发年产均近300万吨,与注水开发、蒸汽吞吐开发,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加大接替力度,踏上高质量稳产新征程
油田持续性稳产,对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50年来,辽河油田累计生产原油4.8亿多吨。这源于辽河人永不停歇地探索追求,不断培育出新的勘探开发技术。特别是进入到开发中后期后,用技术接替有力支撑着老油田质量效益发展。
攻关致密油勘探技术,增储成果丰硕。步入开发中后期的老油田,高品位油藏探明度较高。辽河人将勘探目标投向低品位致密油藏,攻关致密油勘探科技。2013年,在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致密油气勘探中,综合应用叠前反演预测“甜点”区、地应力优化水平井轨迹、岩石分析与测井多参数评价储层和多级HIWAY体积压裂等勘探新技术,目前已在该地区部署完钻探井16口,获工业油流井11口,落实有利含油面积162平方公里,探明致密油地质储量1067.65万吨,预测储量3800多万吨。
近年来,科研人员继续深化致密油成藏评价方法,建立以核磁共振和阵列声波测井评价为基础的储层评价方法,相继发现大民屯、清水等多个致密油藏,为油田稳产提供了资源保障。
开发技术百花齐放。2005年起,辽河人积极引进消化创新国际先进开发技术,打造出系列独具特色的辽河技术品牌,开启了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黄金时代。开展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攻关,对每一个区块、每一套层系、每一口油井都进行研究攻关,找到最适合的开发技术,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006年新勘探的兴古潜山油藏,绝大部分位于城区,且油层巨厚,使用传统直井开采难度大。科研人员利用水平井增加泄油面积的优势,采用直井控制垂向和常规水平井及叠置式复杂结构井控制平面的“四段七层、平直组合”立体井网,实现了兴古潜山产能连续6年箭头向上,2012年达到百万吨规模。
十几年来,辽河油田规模实施水平井开发技术,在中石油内率先实现了井数超千口、累产超千万吨的“双超千”目标,如今成为了国内水平井单支分支数量、井型最多、种类最多的油田,以仅6.8%的开井数承担了油田四分之一的产量。
除水平井外,辽河转换开发方式技术也大放异彩,其中SAGD技术实践最为生动。
“用300摄氏度左右的蒸汽将不流动的超稠油熔化,让它流动起来,然后用水平井采出来。” SAGD技术相当于给油层“蒸桑拿”。2005年,辽河研究团队在产量已连续递减5年的杜84块启动SAGD先导试验,逐项攻克提高干度注汽、提高热效率、降低热损失、油井举升等难关。如今累计转驱井组72个,提升采收率18.3个百分点,较吞吐开发多产原油500多万吨。目前,辽河SAGD技术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技术。
与SAGD一同开启技术接替黄金时代的还有蒸汽驱技术。十几年来,科研人员相继在齐40块、锦45块、洼59块、杜229块等8个区块,实施蒸汽驱井组255个,动用地质储量6469万吨,提升采收率25.5%,实现80万吨以上稳产10年。
火驱、化学驱、深部调驱等其他几类技术也大幅提高了油田采收率。截至2019年年底,辽河油田已攻关出9类转换开发方式技术,共转驱659个井组,动用地质储量2.3亿吨,年产油268.4万吨。
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是辽河油田实现产量接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7年以来,中石油先后开展两次矿权内部流转工作。辽河油田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先后获得柴达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共2万多平方公里的流转区块。
两年来,辽河人认真践行“新增矿权流转区块快上”理念,成立专门开发机构,发挥人才、技术及管理优势,激活了区块内沉睡多年的油气资源,加快区块增储稳产步伐。
在柴达木盆地,辽河人贯彻“产能新井上产,措施挖潜增产,老井管理稳产”开发方针,构建“四重四优”上产布局,即重新评价措施潜力,优化措施设计控递减;重新深化油藏认识,优化开发调整规模;重新评估未动储量,优化建产模式扩产能;重新认识成藏规律,优化勘探部署增储量。两年来共完成二维地震采集1501公里,选取15个有利圈闭共467.8平方公里,措施挖潜21井次,部署新井28口,累计产油7.48万吨。
去年至今,辽河人对鄂尔多斯盆地矿权流转区块实施精细地质勘查,采集220公里二维地震资料,部署各类新井66口,其中长52井于今年1月成功投产,使宁175井区新增327万吨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今年,两个矿权流转区块目标产油5.7万吨。
五十年征程,弹指一挥间。如今,风鹏正举的辽河油田已描绘出发展新蓝图。未来,辽河油田将践行中石油“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宗旨,坚定持续稳产信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信息来源:《盘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