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传奇:方寸天地 千万规模——庆祝辽河油田开发建设5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 发布日期:2020-03-25
- 浏览次数:1772
从1986年到2019年,辽河油田实现连续34年千万吨规模稳产,小地盘做出了大贡献,成就了中国石油史上少见的老油田稳产传奇。
这些年来,辽河人战风斗雨,应对低油价,大打勘探开发进攻战,千万吨稳产来之不易,稳产之路荡气回肠。
辽河油田这颗渤海湾畔的石油明珠历经千淘万漉,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熠熠生辉。
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挑战,守护千万吨稳产“生命线”
从1986年原油产量首次上到1000万吨,成为全国“油老三”,到1995年达到1552万吨年产量峰值,再到2019年底,辽河油田连续第34年实现千万吨稳产。辽河千万吨稳产的价值所系也从计划经济年代,解决国家石油短缺问题,减弱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石油禁运和封锁的影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所需,到21世纪,作为中国石油主力油田,既要继续担起“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历史使命,还要在创效、改革、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表现出色,起到央企带头作用。辽河油田的千万吨稳产内涵不断丰富,责任使命越来越重。
然而,千万吨稳产之路上的艰难险阻数不胜数。其中,来得最为直接、打击最大的,当属各种自然灾害对千万吨稳产的影响。
1998年新年伊始,全局原油日产一直稳定在41500吨,已在完成全年1500万吨任务的水平线上运行,这是往年最寒冷的1月份所少见的。同时,还有一个令全局职工振奋的好消息,国家在1998年一季度对一档原油每吨提价120元,这会使勘探局年增收11亿元。
强势上产,形势大好,然而,一场重大灾害已悄悄走近。
从7月15日起,40多天里,连遭5场特大暴雨,8200多口油井中有3000多口被淹,354千米井场道路被冲毁,供电、通信、管道等设施不同程度损坏。
自辽河石油会战以来,“九河下梢”的辽河油田曾多次遭受洪涝灾害,这一次来得尤为猛烈。多次应对洪涝灾害积累的丰富经验,让辽河灾前做足准备,灾难中冷静应对,4000多人的抗洪抢险突击队、520辆防汛车辆、47艘机动船、60条橡皮艇、20万个编织袋、100吨炸药……英勇的辽河人在抗洪抢险现场与洪水争分夺秒搏斗,水中夺油,连续50多个日日夜夜,一手抓抗洪,一手抓复产,努力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1998年底,勘探局全年完成原油产量定格在1452.08万吨,超额2.08万吨完成了全年任务。这一年的暴风雨中,辽河上下艰苦奋战,牢牢坚守住了产量的生命线。
如果说,地势低洼、十年九涝的地理特点,让辽河应对洪涝能做出充足准备,那么,50年难遇的暴风雪,却让辽河人始料不及。
2007年3月4日,农历正月十五。正当油城人民欢天喜地准备元宵佳节“赏灯”之际,一场辽宁历史同期50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袭击了百里油区。从3月4日凌晨开始,连续20个小时的强降雪,使道路平均积雪1尺多深,有的路段超过了1米,油田矿区交通全部中断,井站工人不能正常交接班。
油田公司12家采油单位和油气集输公司全部受灾,1972口油井停产,影响原油日产量7254吨;近50台注汽锅炉停注,且后续影响严重。
暴雪来势汹汹,但辽河人没有消极等待。油田公司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下到受灾最严重的采油厂指挥作战,广大员工英勇顽强,奋勇拼搏。
这一次,辽河人速战速决。仅仅3天,72小时昼夜连续奋战,油田因灾关停的油气井全部恢复生产。紧接着,油田公司又组织开展了为期50天的原油复产上产劳动竞赛,截至4月底,原油日产水平达到33415吨,比灾前高出150多吨。
千万吨稳产路上,辽河历经了大水、内涝、台风、暴风雪等重大自然灾害,每一次都见证着辽河人从不向恶劣环境和自然灾害低头的拼搏精神与勇气。
千万吨稳产,辽河人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迎击低油价,让千万吨稳产更有“含金量”
富有战略意义的石油,赋予了油田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殊使命。辽河千万吨稳产一路走来,既要面对各种天灾,更要应对“人祸”——面对金融危机、低油价,辽河油田仍以每年千万吨的原油产量巩固着中国的原油自产比例,使中国保持了在国际油气消费市场上的底气和尊严,面对危机,辽河守护千万吨稳产的一系列操作,无不彰显着辽河人的智慧、勇气与担当。
1998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油品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一场席卷全球的石油价格暴跌的风暴突然降临。原油价格跌幅达30%。其来势之猛、降幅之大、波及之广、持续之久,均超出预料。
国际油品市场价格暴跌,导致了国内原油价格从每吨1000元下跌到830元,国内原油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是新中国成立近50年来从未有过的。
2月中旬,勘探局连续召开局务会,研究应对措施,出台了应对市场挑战“十项对策”。4月17日,勘探局打破惯例,召开了年初以来的第二次职代会,对规模稳产生产经营战略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调整,是辽河千万吨稳产的一次重大转折。辽河第一次正式迎接市场挑战,真正踏向市场的大潮。
“再难也要把成本降下来,这也是关系到辽河油田生存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背水一战。”降低成本、强化管理、调整投资、加强销售,冷家开放合作,金马宣告上市……辽河人在前所未有的严峻经济形势下,群策群力,精细管理,负重前行,1998年,在超额完成原油产量任务基础上,实现销售收入123.8亿元,盈利3000万元。
这一年,辽河在千万吨稳产的里程碑上,沉甸甸地写下了三个“27亿元”这样一组巧合又令人感叹的数字:
第一个“27亿元”:原油价格暴跌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当年造成损失和减少收入“27亿元”。
第二个“27亿元”:降低生产成本,压缩低效投资,节能降耗,节约挖潜,全局减少支出“27亿元”。
第三个“27亿元”:在严重的困难情况下,上缴利、税、费总额“27亿元”。
低油价对油田千万吨稳产的影响与启示沉重而深远,当危机再次卷土重来时,辽河人应对得更加冷静睿智。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经济增速断崖式下滑,全球原油需求负增长,低油价再次来袭,油田公司牢固树立起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主动出击、加强管理、提高水平、控制成本、稳定产量”,全力推行效益配产、效益生产的管理运行机制,2009年,风起云涌的辽河,再次守住了有效益的千万吨。
有时低油价是一记重锤,来得快去的也快,有时格外绵长,是一场持久之战。2014年开始的低油价是后者。在持续4年多的低油价时间里,油田公司加大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力度,逐步形成以效益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模式,少了一些产量焦虑,多了一些平常心,以低油价为标尺审视自身,根据市场调整业务结构、强化内部管理,为降本创效争取空间,获得了应对危机的强劲动力。2014年,开降活动实现挖潜创效6.32亿元、优化压缩投资9.1亿元,2015年,提出4项38条主要措施;2016年,确定了6大项35条举措……4年里,油田投资、完全成本、操作成本、员工总量实现“四个硬下降”,守住了最不容易的千万吨。
千万吨持续稳产,在低油价的逆境激荡中,积累着底蕴,积蓄着力量。这些知难而进、负重前行的岁月,也定将成为辽河油田未来稳产之路上最为宝贵的财富。
破解资源密码,建设高质量千万吨油田
勘探开发50年的辽河油田拥有着一个个闪光的时刻,但随着勘探开发步入中后期,辽河进入了一个地下资源勘探开发矛盾十分突出、问题集中凸显、挑战整体体现的特定阶段。最近10年来,辽河人要确保的1000万吨,不再是传统意义的1000万吨,而是在油田连续多年高产稳产、后备资源不足、进入快速递减阶段下的1000万吨,这注定是一场大仗、硬仗。
“高效勘探、低成本开发”成为辽河“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千万吨稳产的必然选择。
——立足辽河富油气凹陷精细勘探,实现效益增储。在辽河传统勘探开发区富油气凹陷,进行精细勘探,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带持续深化地质认识,积极探索新领域、新层系、新类型、新增矿权区。潜山勘探大放光彩,岩性勘探,辽河滩海步步为营,助力油田每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均超额完成,进一步夯实了千万吨稳产的物质基础。
——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提高解决复杂目标能力。随着勘探目标从构造油藏走向基岩、地层岩性、火山岩、致密油等复杂油藏类型,辽河加大了多学科联合攻关力度。开展中生界岩性重新落实、岩相展布特征重新研究、储集条件重新评价,在马圈子中生界落实有利勘探面积36.2平方公里;通过井、震、电、磁综合解释,落实桃园、驾掌寺两大火山岩体,总面积146平方公里……优势科研攻关力量为千万吨稳产注入更强动力。
——加强工程技术攻关,解决制约勘探瓶颈问题。深化“两宽一高”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成果的分辨能力显著提升,储层分辨厚度由50多米提高到30米,困扰辽河人多年的薄储层及微小断层实现了有效识别;通过储层综合品质评价、优选甜点、措施和工艺优化,实现了强1块、沈358、沈268等超低渗、致密油储层约0.4亿吨低品位储量的有效动用;钻井工程方面,坚持以工程地质一体化为依托,在勘探非常规油气领域推广应用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动用了兴古潜山、胜西潜山近亿吨级储量,打造了千万吨稳产的精品工程、效益工程。
——依托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提高千万吨稳产核心竞争力。辽河千万吨稳产稠油占比约六成,是油田千万吨稳产的重要支撑。2015年,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正式落户辽河,依托该中心,辽河针对稠油油藏特点,在蒸汽驱、SAGD、火驱、化学驱等方面深度发力,SAGD已在百万吨以上连续稳产3年,目前拥有16口百吨井,SAGD提高采收率开发效果已超过加拿大;辽河火驱目前年产油31.2万吨,已建成亚洲最大的火驱基地。
征程半百,初心如磐。
站在新起点上,奔向美好未来,建设高质量千万吨油田的宏伟目标,正召唤全体辽河人接续奋斗,再创辉煌!(信息来源:《盘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