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彩胜负14场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足彩胜负14场

从一杯凉白开见证小康幸福生活——兴隆台区幸福社区居民侯建记忆中的饮水之变


  “1970年来到盘锦工作,那时候住的是帐篷,喝的是‘鸭泡子水’,水质就不用说了,卫生基本都不能达标。”回想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侯健看着现在自己家里的自来水,真是满心欢喜。
  今年70岁的侯健退休于兴隆台采油厂机关小车队。他1968年下乡到营口大石桥,1970年来到辽河油田工作,提到饮用水,侯健表示,现代城市中星罗棋布的自来水管网,为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1970年的时候,我们吃的都是“泡子水”,舀上来的水里包含着各种脏物、杂质……
  那时真是人畜同饮。后来工作换了地方,来到了油田试采油。单位为了方便工人用水,在指挥部附近打了一口水井,用管线接通到职工住处,这就算喝上了自来水,具体是否达标,也没有人去鉴定。由于油田工人比较分散,吃水都比较困难,侯健当时就担当起送水工作,每天早早起来,把水罐车装满,分别给各个小队的驻地送水,如遇到极端天气,水就供应不上,除了做饭用送来的水,其他方面还是继续用“泡子水”,这样送水送了一年多的时间。
  再后来,辽河油田兴隆台矿区成立了采油厂,并建成了家属区,侯健又换了工作地方。当时每一片家属区内给打一口地下水井,大家排队打水。人们用水都十分珍惜,从不敢“大手大脚”,扁担和水桶成了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黎明、或深夜,不得不去打水,夏天还好,可是到了冬天自来水上了冻,吃水又成了一大难题,每天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水缸中还有多少存水。大家齐心协力想办法,防止水管上冻,离得近的住户还好,住得远的真是提心吊胆,生怕路上把水洒掉。水质也特别不好,大家用口罩布进行过滤使用,这样的水一直喝到上世纪80年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侯健的单位给工人们分了房,自来水管也入了户,居民们享受上了24小时随时用水。侯健感受颇深,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扁担、水桶终于“下岗”了。
  1996年,侯健搬到了幸福小区,吃水已经不成问题。由于自来水管道是铁管,容易上锈,早起放出来的水是黄色的,但放一段时间后,就清了。专业人士表示,当时的水质适合居民饮用。老百姓不仅要有水吃,还要吃好水。市委市政府和辽河油田以民生为上、发展为要,谋篇布局一系列重大调水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9年我市进行自来水管线改造,如今幸福小区用上了大伙房水库的水。侯健表示,如今小区的水管管线基本改造完成,也不害怕水龙头里的水泛黄了,暖水瓶里再也看不到厚厚的水垢了。水表统一放到楼下地下室统一管理,自来水公司远程电脑控制,抄表员再也不用进家门了,网上就可以进行缴费。
  “现在我就喝凉白开,各种矿物质不缺失。”侯健拿着玻璃杯倒上一杯水,一饮而尽。“现在的水看着清,喝着美。从水的演变过程来看,就看出我们居民幸福生活的发展之变。”(宣传部)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辽河油田新井日产量创近十年新高
下一篇: 党员居民“随手拍”为小区“整容”——渤海街道天丽家园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启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