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听戏的马家大戏院
- 发布日期:2020-10-10
- 浏览次数:1067
9月18日下午1点30分,马家大戏院锣鼓响起,来自营口的二人转演员于三、张玉洁的一折《马前泼水》,令在场观众如痴如醉,叫好声不绝于耳。
马家大戏院是兴隆台区兴盛街道锦兴花园社区居民马春华与仲维芝夫妇自建的,位于锦兴花园小区西侧。戏院最大的特点是:免费。
排解忧愁:自己找个乐
“人活着得找乐儿。我建这个戏院就是尽我所能,为愿意听传统二人转的人提供个场所。”71岁的马春华说。
马春华原就职于大洼评剧团,一只唢呐吹得远近闻名。退休后,老伴儿不幸去世,儿子患病残疾。他当时痛苦至极,几乎被打跨。
后来,他遇到了现在的老伴儿、二人转演员仲维芝。仲维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劝他“笑对人生”。他思来想去:“人生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到老了为啥不高兴地过日子?”他与仲维芝商议,决定自费建个戏院,召集好友玩起来,乐起来。
2010年5月,马春华建造的马家大戏院竣工。近200平方米的戏院里,布景、舞台、音响、桌椅、服装、道具一应俱全,全是专业范儿,隔三差五还喊来盘锦、营口、鞍山的二人转好友演上几场。
传播文明:大家一起乐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锦兴花园的居民大部分是原甜水、马圈子等村屯动迁来的,非常喜欢二人转。马家大戏院的“动静”越来越大,观众也越来越多,把院子都挤满了。这时,有人提出卖点门票,弄个饭钱。马春华大手一挥,“咱这戏院免费。大家都来,一起乐呵就行。”
观众多起来了,马春华的“心眼”也多了,自己上网笨手笨脚地鼓捣了好几天,制定了“戏院管理制度”,头一条就是文明办院,传播正能量,感化众乡亲。他对演出的戏目精挑细选,保留了《冯奎卖妻》《李三娘打水》《怒铡陈世美》等宣传真善美的历史名段,让乡亲们听得过瘾、又能受到教育。
看二人转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周末时间充裕。他每周末都安排两三场演出,一场三码戏,下午1点半开场,晚上4点半结束,不耽误大家回家做饭接孩子。
这下,马家大戏院真的火了。除了盘锦观众,营口、鞍山、沈阳,甚至吉林、黑龙江等地的二人转迷大老远驱车赶来,就为听一场地道的二人转。
传承基因:乐出文化来
锣鼓一响,笑声满院。
“乡亲们乐了,我是真高兴。”马春华说,“但是,不能为乐而乐,得让二人转这个民间文化基因,在乡亲们心里扎下根儿,有个传承。”
于是,马春华翻开他的通讯录,邀请名角,演唱名段,义务演出。
时间一长,老马夫妻自己花钱建戏院的事儿越传越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很多二人转演员被老两口的行为感动,只要有时间,主动赶场来义演。
“大伙都是义务演出,没有演出费。老两口尽量给外地演员提供食宿。”既是演出者又帮着老人组织演出的盘锦演员车宝军说。
“格局大,我很敬仰。”东北知名二人转艺人田忠义经常带着团队来为老马助威。他说,老马夫妇为守住传统艺术做出的努力实属不易,令人钦佩。
为了能让戏院正常运转,这些年马春华、仲维芝夫妇的退休金大多投入到这里,总计20多万元。生活虽然捉襟见肘,但依然咬牙坚持。
“喜欢听《秦香莲》《西厢记》等传统正戏的观众,大多是老年人。可是很多老年人腿脚不利索,不可能到我们这看戏,我就想到了送戏下乡。”于是,马春华张罗钱买了辆二手车,拉着演员、道具到周边村屯演出。
在大洼区田家街道大堡子村中心广场上演出时,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坐着轮椅看戏的75岁村民老杨说:“能在家门口看戏,真是太幸福了。”
“大戏院投入使用10年来,演出二人转超过了1000场。”马春华说,“只要大家爱看,我就会办下去,守住这块民间文化阵地。”
“老马从事的是公益事业,解决了社区没有娱乐场所、文化活动少的难题。”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伟说,“我们社区支持、鼓励。”(信息来源:《盘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