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岗大漠戈壁 石油人勇向前——“三供一业”改革中的油田职工夫妻档
- 发布日期:2020-10-13
- 浏览次数:1145
通勤车迎着烈日,在塔里木沙漠公路上疾驰着。胡杨、怪柳、骆驼刺不断从窗外闪过,拉伸着塔克拉玛干沙漠更远处的荒凉。
从库尔勒基地出发,经过10多个小时的路程,韩兵、于秋艳夫妻俩终于在路旁的沙丘上,看到了那振奋人心的14个大字:“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置身“三供一业”改革大潮,夫妻俩积极响应兴隆台公用事业处“走出去”的号召,于3月下旬,以出劳务的形式成功应聘到了外部市场项目管理部塔里木油田运维项目部塔三联项目组。
“对于兴公处而言,转岗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想趁着现在还年轻做些改变,既可以开阔视野,收入也可以增加一些。”谈起为什么要来到这片“荒凉的沙漠”时,42岁的于秋艳说道。
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于秋艳一直在物业系统工作。干过幼师,当过园长,负责过党建等工作。来到塔中后,她从打印材料、传达文件等零碎小事干起,勤勉严谨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甲方的认可,而后开始负责党建管理及其他综合性事务。
韩兵来到完全陌生的领域后,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沙漠里的环境和工作。在安全风险极高的高含硫油气处理站,先后从事过清扫、硫磺成型、卸油、维护等工作。和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不偷懒、不认怂。
6月,塔三联年度检修期间,韩兵每天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参与站内各类阀门、设备的拆卸和维修,晚上10时许才回到基地休息。
“摘下安全帽的时候,他脸上被系带挡住的太阳晒不到的地方形成的白痕特别显眼。”现在回忆起这些场景时,于秋艳话语间轻松了许多。但在当时,看到韩兵如此辛苦,她的内心不止一次动摇过:“实在不行,我们就回去吧?!”
“咱们既然出来,就不能给辽河丢脸。”韩兵总是这样鼓励她,他明白这次出劳务的机会弥足珍贵。
今年元旦刚过,韩兵和兴公处报名出劳务的同事一起来到培训中心,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采油、集输岗位取证培训,随后又参加了压力容器网上培训。每天早晨8时准时上课,晚上常常要背书看题到23时左右。
40多岁的韩兵已经很多年没参加过这种高强度的培训了。打印的复习资料和题集摞起来,厚度赶上一本汉语词典,常常要逼着自己去背诵。于秋艳打趣他,要是年轻的时候有这个态度,早考上大学了。
“如果没有这些证,我就一点出来的机会都没有。”韩兵告诉记者。
来到塔里木后,韩兵顺利通过了压力容器、硫化氢岗位取证考试。作为一名新员工,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员工学习,并按照甲方工作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离家之前,夫妻俩听朋友说,塔里木油田各项管理和要求特别严格,他们曾担心,如果工作达不到甲方的标准和要求,自己会被辞退回来。但是经过半年多历练,两人已经慢慢融入了现在这个集体。
闲暇之余,夫妻俩会和大家坐在一起,看着站外一望无际的黄沙,漫无目的“侃大山”。“现在一切都挺好,也期盼着未来能更好。”于秋艳满怀期望地憧憬着。(信息来源:“掌上辽河”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