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老祖”的“楹联人生”
- 发布日期:2020-10-20
- 浏览次数:738
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终于进入开馆阶段,身为馆主的祖继东,自然少不了忙活。
建馆展藏,让楹联文化走进大众,他已构思多年;落馆盘锦,更寄托着他的一腔乡情……
忙碌间隙,沏一壶茶,燃一枝烟,不饮、不吸。目视紧张布置中的展馆,沉思……
他内心思忖,此时已与展馆无关——展馆占天时、地利、人和之势——他的事业起点在盘锦,生活重心在盘锦,展馆亦选址于此;建馆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全国文艺界、收藏界的朋友纷纷助力设计、建设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幅主席、辽宁省文联幅主席王丹亲为展馆制印,艺术品投资评估专家刘新惠题文相贺……
几十年默默陪伴、支持他的妻子史颖最懂他——他所思忖的,是人生的过往与未来!
自幼收藏邮票、火花,闲玩瓷器、木器、书画;发表过十几万字的小说、诗歌;创办过中国第一本中学生主办的大型文学季刊《东晓》;进过辽宁文学院作家班;1991年与妻子在油田压裂公司对面板房悬起第一块“老祖书屋”招牌,两年内跑马圈地般在全市开办书屋13家;1999年,老祖书屋强势崛起,正值而立的他早早“坐实”了“老祖”的称呼……
此前人生,祖继东的所有“折腾”,离不开两件事儿——经商与文化。
2004年,他与中国楹联学会、盘锦市诗联学会合作举办了首届老祖书屋杯楹联大赛,正式接触并深入了解楹联文化。
也是在2004年,进京邀请国内知名文化学者做大赛评委期间,他第一次走进拍卖行,以19.8万元拍得张大千创作的一幅联,由此投身书画艺术品收藏,一发而不可收。
当时的中国书画艺术品收藏群体刚刚形成,人们把目光投在“大作品”上,楹联书法是鲜有人问津的小众藏品。他偏偏认为,楹联是中国文化中最具魅力、最雅俗共赏的“两段话”,名人大家以其抒志寓情,寻常百姓借此期盼美好。
于是从那时起,他便携妻子常年转战国际、国内拍场,专攻楹联书法收藏……时至今日,楹联书法已由小众收藏品类成为圈内藏家追捧的热门,很多鉴赏家、藏家在他的影响下,追随他的脚步聚焦于楹联。
收藏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拍卖交易平台不对拍品真伪做判断,完全凭借个人认知。每拍一幅作品前,他都要查阅大量的史料和文化资料,询得出处,佐证真伪。
这些年,他时刻像个临考的高中生,极少在深夜12点前入睡,通过研读各类书籍,了解名人大家的生平故事和书法、行文风格……久之,他内心对楹联的衷爱,也渐渐成“痴”——错过一幅联,足以令他遗憾多年,耿耿于怀;不出门“走拍”的日子,他足彩胜负14场的时间守在家里,参禅般与联相对而坐,是他生命中最幸福和安逸的时刻。
直到妻子轻声唤他“吃饭”,他才从沉浸的情绪中缓过神儿:哦,真是饿了……
在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最先完成布置的区域,数万册图书垒起四面“书墙”。这些涉及楹联文化和书法艺术、历史资料、名家生平等门类的图书,每一册都曾被他一遍遍翻阅,与他相伴而眠!
精而修识,博而成就,“痴”而执着……所有的刻苦与痴迷,奠定了他在楹联文化和收藏鉴赏领域的“老祖”地位!
他的展架上,珍藏着4000余位古代、近代书画名家、文化名人的数千幅楹联作品;不断的积累与学习,使他对楹联文化具有着权威而独道的领悟和认知;各大拍卖机构在征集楹联作品时,要请他“出山”,协助鉴定;总有世界各地的楹联文化爱好者和收藏人士慕名而来,向他请教、交流……
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怀揣文化情结,以文营商。那么,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就是他“折腾”几十年、填补中国楹联专项展馆空白的里程碑。
而后半生,他还要沿着这份情结继续行进,以商养文、以文著史——楹联文化起源于五代十国,至明末清初登大雅之堂。
一幅联便是一篇简洁灵动的文,一幅联便有一段无法复制的故事。然而至今,尚无一本楹联分类、文化解读、艺术鉴赏相结合的大典书籍——这同样是他渴望去填补的空白之地!
沏一壶茶,燃一枝烟。茶也升腾,烟也升腾。
升腾的时光里,他褪尽风华、隐去豪情。人也如联,蓄满故事、挥洒自如……(信息来源:《辽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