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兴隆台区围绕民生发力、持续惠民利民工作纪实
- 发布日期:2023-08-23
- 浏览次数:339
“我觉得现在上哪都方便,大街小巷干干净净,路也宽,灯也亮,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美了。”居住在惠宾街道迎宾社区的田广利,是一位退休十多年的“老油田”,谈到生活变化,他发出由衷的感叹。
如今,在兴隆台区,拥有这种满足感、幸福感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也充分享受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快乐与美好。而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兴隆台区委区政府始终如一对民生福祉的关注与投入。
改造南外环水系及雨水管网,“内涝区”变成“景观带”
由于地势及地下管网排水不畅等原因,每到夏季强降雨来袭,兴隆台区辽河南路、盛世街和万科小区南侧的友谊街,经常积水严重,造成市民“出行难”。为彻底解决问题,今年兴隆台区积极推进城区西南部排水管网建设工程,经过近8个月的高效、紧张、有序施工,雨水管网改造工程现已全部完成。
兴隆台区雨水管网改造工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南外环水系工程和中华路管线工程。中华路管线工程承接环城南排涝站雨水,自流排入新建中华路管线中,最终连接市政管线,经过螃蟹沟泵站排入螃蟹沟,全程约2.33公里。南外环水系工程对现有南外环水系进行整治改造,东起泰山路,西至中华路,全长约3.22公里。
此工程所包围区域内的雨水,将通过各条地下支线管网,全部排入水系的干线内,再通过装有2台每秒4.5立方米泵机、排水能力为每秒9立方米新建南外环和中华路一体泵站的强劲泵水,将雨水向北排入螃蟹沟,也可以选择向东排入向海大道排水系统,确保易涝区域在内涝形成之前,将雨水全部排光。伴随这条“主动脉”的全线贯通,城区西南的“微循环”得到全面畅通,使该区域的内涝现象彻底成为了“过去时”。
如今俯瞰南外环水系,清澈的河水穿城而过,宛如一条玉带镶嵌在高楼大厦间,曾经淤堵严重的“排水沟”,变成了一道灵动秀雅的“风景线”。
“便民桥”实现2000多户居民通行愿望
兴隆街道钻工村社区西侧曾有一座小铁桥,后经日晒雨淋,小铁桥逐渐锈蚀,成了危桥。业主单位出于安全考量,将这座小铁桥拆除。
安全隐患虽然消除,但另一种危险却潜伏下来。到了冬季河面结冰,部分居民和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就会从冰面上过河,如果冰面不结实很容易发生意外。其他季节,有些孩子还会冒险从一条横越河面的输油输气管线上攀爬过去,一旦失手坠河后果不堪设想。
了解到情况后,区委区政府决定尽快修桥,满足钻工村社区2000多户居民以及周边居民的通行愿望。
今年3月10日,横跨六零河两岸的“便民桥”通过验收后正式启用。桥体全长30米,桥面宽1.8米,人行道净宽1.5米,两侧桥头的引道全长35米。桥高4米,上部为钢梁结构,下部采用钻孔灌注桩结构,十分稳固且结实耐用。人们走在桥面上,这看看、那摸摸,心里充满了喜悦。家住钻工村、康桥水岸、阳光国际等5小区的居民和学生从此有了到达河对岸的捷径,再也不用费时费力绕行了。
阳光国际小区居民戴洪宝深有感慨:“桥西头是学校集聚区,东侧这几个小区的很多居民和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都有过河的需要。以前只能望‘河’兴叹,现在这座桥修通了,从家出来步行不超过10分钟就能到河对岸,真是太方便了!”
用“绣花功夫”提升乡村颜值
“咱们脚下原是排水沟,雨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全靠它往外排。改成地下暗排后,雨污分流,村民家门口的壕沟变成了平整的铺装路。环境好了,大家勤劳致富的劲头也更足了。”惠宾街道二十里村党支部书记葛大鹏指着脚下铺装整齐的水泥方砖路面,向大家介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喜人变化。
放眼望去,二十里村白墙灰瓦、绿树掩映,宛如江南小镇般清丽脱俗。葛大鹏说,随着人居环境改善,村民开始做起了乡村文旅生意,餐饮、民宿、酒坊、文创产品经营店铺雨后春笋般涌现,买卖也越来越红火,成为远近闻名的市民休闲旅游打卡地。
二十里村是兴隆台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兴隆台区共有4个涉农街道、13个行政村,绝大多数位于城乡接合部,过去,村屯环境脏乱差,群众意见很大。
为彻底改变这种面貌,兴隆台区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面子、里子一起抓,用绣花功夫全面美化、净化、亮化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他们拥有足彩胜负14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兴盛街道上房村村路窄、没有边沟,一遇大雨,雨水只能通过路面外排。今年3月,兴隆台区相关部门与街道、村一起,对没有排水系统的村路进行了改造,一次性解决了排水和交通两大问题。
上房村党支部书记夏春学说:“我们还趁此机会,重新粉刷了主街住户房屋墙体,绿化美化了村东路口荒地,还进行‘美丽庭院’‘最美上房人’评比,让每个村民都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使村风民风与村容村貌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自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兴隆台区农村完善了日常保洁制度、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辖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区里还对边沟进行全面清理,安装路灯2738盏,通道内可绿化地段绿化率达到100%。
如今,兴隆台区村屯街路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胡家村、粮家村被评为省级美丽示范村,西跃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村。胡家村的“北纬42°彩虹小镇”、粮家村的“十里花溪”更以其特色鲜明、优雅舒适的环境吸引着众多城里人前来休闲赏景、郊游露营。
社区大食堂方便又实惠,暖胃更暖心
“我几乎天天来社区大食堂吃,这里离家近,菜的品种多,13块钱随便吃,再也找不到这样便宜又实惠的地方了,家门口有社区大食堂,真是老百姓的福分。”每天中午11点,康桥社区居民王松梅都会准时来到社区大食堂,开启有滋有味的幸福“食”光。
位于康桥社区办公楼3楼的社区大食堂窗明几净、秩序井然,消毒柜中放着不锈钢餐盘,筷子有高温消毒和一次性两种。两个加热保温车上放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大家可以自主挑选自己喜欢的菜品和主食。餐台后方,是明厨亮灶的厨房,戴着高顶白帽的厨师、面点师正在现场加工制作食品。
据社区大食堂经理韩艳华介绍,今年4月份,大食堂开始试运营,开始时人数很少,只有十多个,慢慢的,大家认识到大食堂的方便实惠,就餐人数逐渐增多起来,现在早餐有60-70人,午餐能达到120-130人。
“菜饭低油少盐,是本地风味的家常菜,很符合我们老年人的胃口。”80多岁的独居老人李雅贤高兴地说,“年龄大了做饭不方便,现在有了社区食堂真是太好了,一顿饭花不了多少钱,还能和老伙伴们唠唠嗑。”
为以点带面、高质高效推进社区食堂建设,兴隆台区及时总结归纳社区食堂好的经验做法,引领辖区街道社区科学规范建设社区食堂,让社区食堂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站”。
与康桥社区类似,兴隆街道锦祥社区也开办了社区大食堂,但与康桥社区有所区别的是,这里的大食堂更加全面,不仅有就餐的营养餐厅,还有图书馆、老年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健康理疗中心等,相对于康桥社区的大食堂,这里更像一个社区综合服务大平台。
创新街道鹤乡社区和万科如园小区也正在筹建社区大食堂,目前硬件部分已经建设完毕,待相关设备购买安装和人员招聘完成后,就可以正式对附近居民开放了。
如今,走在兴隆台区的大街小巷、楼院广场,看到的是整洁干净,听到的是欢声笑语。据介绍,今年以来,兴隆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财政收入的81%用于民生支出,文明城市创建、绕阳河防洪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新校舍建设等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都得到了有效解决。(文/田俊,摄:王东琳 李江峰 刘冰 李昕阳 区宣传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