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彩胜负14场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足彩胜负14场

绝顶临风仍从容——当代著名花鸟画家崔志安先生采访纪实


  轻风和煦,黄叶铺金,11月13日午后,暖暖日光照射下,没有一丝冬天的寒意。对崔志安先生仰慕已久,听说先生最近入驻了兴隆台区博物馆群的一号馆“崔志安艺术馆”,欣喜之余,足彩胜负14场的是现场观瞻和亲身体验的迫切之情。
  走过辽河美术馆东侧的红色铁桥,波光粼粼映照下的一号馆格外显眼。一号馆位于辽河美术馆东侧9个小博物馆的最南端,是一个设计非常独特的小型展览馆,里面既有宽大的展陈布局,又有充足的创作空间,很适合做成名家艺术馆。就在月前,兴隆台区对这个一号馆进行了重新装修,并邀请先生共同建立“崔志安艺术馆”这个艺术平台,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艺新人,推动文化强区。
  走进艺术馆,黑白相间长发向后梳起、笑容清爽、艺术气息满满的崔志安先生接待了我们。崔志安先生祖籍是河北保定容城县,容城县就是现在的“雄安新区”,京津冀的中心地带。先生号东庄草堂,字大安,所以熟悉他的人很少直呼其名,大多叫他大安先生,既顺嘴又亲切。大安先生1968年18岁时参军入伍,所在连队曾作为珍宝岛反击战的后勤部队,做前线保障工作。3年后转业回到家乡的物探局,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之后又入西北陕西、甘肃等地区,重点在长庆油区扩大勘探开发。1973年末,大安先生又转战来到辽河油田,从此开始了他第二故乡的生活与艺术道路,盘锦这块湿地为先生提供了太多的创作灵感。
  当问及大安先生能拥有如此造诣,是否因为家学渊源有所传承时,先生笑了,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家的孩子,父辈都是农民,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影响。但天生对美的兴致很好,先生从小就喜欢画画,经常涂鸦,他回忆,“小时候和伙伴们在河里洗澡,上岸后,我叫他们站成一排,用小砖头在地墙上给他们画像,然后叫小伙伴儿们自己找自己,伙伴儿们保证都能找到哪个画的是自己”。来到辽河后,工作在物探公司,岗位是带队伍,在地震队摸爬滚打。可对美术的爱好从未停止,无论书法还是绘画,只要一有闲暇,就会拿起笔来……。晚上,同事们都睡熟了,他依然在画,每天最晚睡觉的那个人总会是他。1985年,天赐良机,他遇到了一次在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的机会,从此,绘画的正路慢慢建立。1989年,他又参加了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招生考试,在备考期间,他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刻苦复习,最终以不错的成绩考取了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完成了学业,并成为优秀的班长。回想起过去的拼搏岁月,先生依然是激情满怀。1991年,先生被调入辽河石油报社,担任美术编辑,从此走上了专业的美术道路。在这个平台上,他画了无数个插图,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更强烈的美术抱负在这里实施,具有明显个人艺术特征的“大安绘画”在这里悄然生成。为了更好地保障这种个人艺术语言的形成,2000年,他离开了工作岗位,创办了盘锦市第一个个人艺术工作室“东庄草堂”,在这块小天地里,他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尽了,完全投入到大安艺术的构建中。


  大安先生横跨书画刻三界,精通国画、书法、刻字、篆刻,并且文学底蕴深厚,作品不仅华美精致,而且内涵丰富深邃,是难得一见的全能型艺术家。先生先后60余次参加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展览,并有20余次获奖。谈到艺术创作历程,先生说,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他坚信一定要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只有如此,才能闯出一番与众不同的天地。80年代中期,先生开始探索自己的独特绘画语言,他把书法、金石、版画、书刻、雕塑、水彩等技法融汇贯通,采众家所长,并充分吸纳传统中国画优秀技法,还把西方绘画技巧融入其中,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崔家样式”。他坚持“敬畏经典,有所表达”,“不断践行一种自我蜕变的精神习惯”,不断表达对艺术的自我认知,画出了文化自信,画出了中国精神。先生的花鸟画落点如刀、勾线似铁、色块明艳、姹紫嫣红,本应该柔弱纤巧的花鸟画却被他画得气势磅礴、喷薄汹涌,远看则缤纷五彩,近观则细腻如丝,其震撼与冲击力不可同日而语。
  大安先生创作出崭新花鸟画语言后,并不被周围的同道看好,对此,先生并不在乎,只管送到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作品一件件被入选,有些作品还连连获奖。由于全国展的多次入选与获奖,在业内“大安花鸟画”的独特风格得以确立。
  他回忆,有一次送展,没有人愿意把作品和大安先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因为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大安花鸟画的画面完全稀释了周围的作品,所以在作品评选过程中,其他作品往往因此被忽略。
  先生曾多次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苏、辽宁、海南、安徽等地及法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举办个人展览及联展。2011年8月,先生的巨幅花鸟画“中国百家金陵”金奖作品《依山傍水润无眠》在法国卢浮宮展出,当时在法国游历的一位友人打回电话说:“在法国看到这么大幅、这么精彩的中国画作品,真是太骄傲了。他让西方见识到了如此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大安先生在本世纪初就成名已久,他的书刻艺术作品成为业内“新古典主义”的优秀代表,率先成集并在中国美术馆以个展的形式展出,他独创的“大安花鸟”更是平步业内。尽管硕果满枝,但他求变创新的脚步却并没有停下,2019年11月15日,大安先生的工作室东庄草堂里咔咔的刻刀声再次响起,他手握道光年间的布瓦,胸有成竹地立刃前行,一场由瓦当引发的艺术延展和探索正在开始。瓦和瓦当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西周、战国,到秦汉时期盛行全国。瓦当这个古老的名称和符号,由于时间久远的传承,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以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态影响着后人、滋养着民族。早年,先生曾在家乡收集了100多块墙头屋顶的老瓦,一直被珍藏,今天,他用这些珍贵的家当开启了新的艺术探索,他要创作全新的艺术形式——瓦刻作品。
  在“崔志安艺术馆”二楼展厅中,已经完成的近80块瓦刻作品陈列在橱窗内,瓦刻的内容是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晚唐的“二十四诗品”与秦汉时期“瓦当”,两种各具显著文化特征的形态有机融合,是一次新的审美扩展和延伸。在此次探索中,大安先生还把青铜器最具典型性的图案,如兽纹、饕餮纹为主的龙、虎、牛、羊、鹿、鸟、凤、人等及蝉纹和螭纹等纳入作品之中,所用书法风格为同时代的唐风小草,画面刚柔相济,阴阳重合,互生互立。诗品、唐草与如此远时空的瓦当、青铜器高度融合,呈现了书写与雕刻共生、翰墨与灰瓦齐鸣的震撼画面。


  大安先生很早就是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的双料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曾为中国书协第五、六届刻字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刻字艺术展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刻字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现为辽河画院专职画家,获中国现代刻字艺术优秀工作者、辽宁省文学艺术界突出贡献奖、盘锦市优秀专家等称号。先生的作品被全国多家企业、企业集团、政府部门、收藏家、美术馆、画廊、北京大学及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2022年3月,先生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承泽园)新校区主楼创作了巨幅中国画作品(15.26 mX2.00m)《志存高远》。先生曾先后举办“崔志安刻字艺术作品展”“崔志安现代刻字艺术展”“崔志安国画作品展”“崔志安花鸟画作品展”“鸟鸣花木深——崔志安作品展”“绿野仙踪——崔志安花鸟画作品展”“书道致远——崔志安书法作品展”等个展,并在辽河美术馆创造了展出五个半月的展期记录。此外,已有《崔志安刻字作品集》《崔志安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崔志安》《崔志安工笔花鸟作品精选》《东庄草堂印存》《妙造自然·崔志安花鸟画精品集》《书道致远——崔志安书法作品集》等作品集付梓出版,邵大箴、何家英、吴为山、李刚田等40余位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先后为其撰写学术评论文章。
  作为优秀艺术家,多家单位和机构都曾对大安先生许以要职,想挖走这难得一遇的人才。2008年,大安先生花鸟画个展期间,一个年近80岁的老先生携夫人,专车从北京来到辽河美术馆,专门参加展览开幕式,这个人就是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林凡先生。展览结束后,林凡决定把崔志安挖到学会去做组织工作,并且准备请何家英先生担任主席,由他们两个人主持中国工笔画学会工作。但是崔志安没有答应。后来林凡又把崔志安约到北京,在长城饭店用两个小时四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长谈,最后崔志安还是婉拒了林凡的邀请。2011年,中国美协秘书长主动举荐崔志安到中国国家画院去上班,当时的推荐理由是:“中国国家画院就缺像崔志安这样的大花鸟画家。”崔志安还是谢绝了。他说:“我在辽河、在盘锦这个地方可以拥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无止境、不受任何干扰地进行创作,可以在这里做我很想做的事情。如果我换个新地方,就未必是这样了,到了一个生疏的地方,要经营环境,捋顺各种各样的关系,重新相处各种各样的人……,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的首选。”在崔志安心里,他始终认为,盘锦是个好地方,养人、养心养创作,他不想离开这个地方。这个第二故乡给他带来了太多的温暖,辽河、湿地、兴隆台这块宝地是他创作的源泉,是这块世界级湿地滋养了他的成长与美好。
  谈到创作,先生也有很多独到见解,他说他创作的东西没有多好,那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愿望,是自己的表达与不同。所谓表达,是自己认知的表达,是要有地域性的、情感的、人性的、时代记忆的表达。他在这条道路上之所以勤奋努力,除去父母给的天生的勤奋之外,足彩胜负14场的是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信。他还说,你的作品是不是像中国人画的?你的字像不像中国人写的?你的作品是不是具有中国人的气血与风骨?这些才是检验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天色渐暗,华灯初上,转眼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而恍惚间竟觉得才刚刚开始。聊到此时,对大安先生的敬仰更是无以复加,我觉得,先生如高峰,卓然独立,超脱于世俗之上,缠绵于艺术之中,从容于同道之间,如此境界,非常人可比。先生之风,高山仰止。挥手之际,期待着下次的相逢。(文:田俊,摄:王东琳 区宣传事务服务中心)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下一篇: 上海书法艺术家组团来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参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