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top_img.png

赋能制造转型升级 两业融合激发内生动力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负责人

发布时间:2022-10-27 浏览次数:155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推动两业深度融合,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两业融合试点,确定40个区域和80家企业作为试点单位,鼓励开展融合实践。试点以来,两业融合发展形势如何?有哪些突出进展和创新探索?下一步推进两业融合还有哪些政策考虑?对此,《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负责人。

  一、示范引领融合发展起势见效

  《经济参考报》:两批试点整体成效如何?对推进两业融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产业司负责人:

  试点发挥了“制造+服务”叠加优势,形成了“融合+创新”组合效应,促进两业相融相长,持续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突破,铸就中国制造竞争优势。如陕鼓集团强化大型风机装备技术攻关力度,改善制约我国大型装备制造“卡脖子”局面。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提升列控系统研发创新水平,实现高铁列车系统装备软件应用、安全平台、底层硬件100%全自主化。北方股份加强无人化矿用车研究应用,全面布局智慧矿山,目前,无人驾驶矿用车成功在国内5个矿山投入应用。

  二是技术赋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业融合发展中的应用,促进制造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如安徽合肥经开区设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贵州贵阳经开区实施“上云用云”工程,江苏常州天宁经开区构建覆盖细分工业领域的“一横多纵”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徐工集团“徐工工业云”,浪潮集团“iGO采购共享云”,波司登“服装智能制造GiMS系统”等,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是服务嵌入促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以研发、专业技术、信息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等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制造业能级提升。如天津市西青区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作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山东烟台经开区打造大实验室平台体系,加快共性技术研发载体引建。北京大兴生物生物医药基地发挥12个国家级院所、100余个服务平台资源集聚优势,打造生命健康领域成果转化高地。

  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一方面,各地生动绘就融合发展“路线图”。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引导地方高度认识两业融合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多地将两业融合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地方“十四五”规划体系。江苏、浙江等16省市制定出台了推动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工作要点,山东、福建等地围绕加快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出台专项配套政策。

  另一方面,国家、省市协同培育新局面初步形成。通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提升两业融合影响力和辐射度。目前,河北、湖北、安徽等14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已开展省级层面试点工作,确定了710个省市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

  二、重点行业领域取得突出进展

  《经济参考报》:实践中,哪些业态模式和路径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展?有哪些创新性的积极探索?

  产业司负责人:

  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领域融合发展取得突出进展。

  其中,在原材料工业方面,加强早期研发介入,加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如包钢集团、赣锋锂业围绕稀土、锂材料等领域打造“一站式”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循环回收产业生态链。

  在消费品工业方面,探索发展个性化定制、工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模式。如海尔集团、佛山维尚、石家庄君乐宝分别通过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全屋定制创意设计服务、发展“旅游+”休闲牧场等模式,实现品牌化升级。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探索总集成总承包、柔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模式。如广西柳工、河南宇通重工、中国中车株洲所实施“全面解决方案”战略规划,践行“环卫制造+智慧服务”理念,打造“产品销售+售后维保”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从提供“产品”走向“产品+服务”。

  在汽车制造业方面,推动传统出行工具逐步向智能移动空间升级。如青岛特锐德、北汽福田搭建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融合型充电服务生态云平台,完善会员服务、金融科技、二手车业务等多功能后市场服务体系。

  此外,多元主体积极融合创新。链主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贯通延伸。如安徽丰原集团整合资源搭建生物基材料技术研发、绿色制造、交易体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研发、生产、供需等环节融合发展,带动产业链企业共同提升。平台型组织发挥资源技术优势,促进要素精准连接。如重庆高新区成立重庆市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整合服务商、人才、金融等资源,提供投融资、咨询、成果转化等普惠化、低成本、多样性的服务。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协同集成能力。如福建宁德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宁德时代为龙头,集聚了一批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三、融合发展政策环境持续完善

  《经济参考报》:近年来,我国两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在政策环境、机制体制的改革完善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请问有哪些经验?

  产业司负责人:

  在土地供给方面,鼓励创新用地供给,探索功能适度混合的产业用地模式。如自然资源部推进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年期供应,推动土地使用年期与企业活跃期相适应。浙江杭州高新区推行土地“化零为整”,打造集研发制造基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工业综合体”。陕西西安高新区大力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实施“标准地”土地供应。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推进试点先导区建设,加快土地空间整理,加速优质资源聚集。

  项目支撑方面,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质项目培育。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加快共享制造类示范平台、共享制造示范项目培育。湖北省建立两业融合项目库,申报储备项目206个。天津经开区对两业融合重点项目实现动态跟踪管理,目前已纳入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等重点项目130余个。

  金融支持方面,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服务机制,提升金融支撑水平。如银保监会支持交通银行在经营绩效考核中增设制造业发展指标,建设银行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建行e贷”业务,开发银行开展补链强链“百链千企”专项行动。人民银行拓宽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提升债券融资比重。青岛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对接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引导制造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宁波市北仑区推进“智模贷”数字化场景应用,推动企业经营大数据融入金融机构信贷模型,提高信用评价效率。

  此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融合发展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研究。如国家统计局组织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形成深度研究课题报告。湖南省从融合发展环境、能力、效果、效率四个维度,构建两业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江西景德镇昌南新区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建立两业融合发展评价与监测系统。

  四、多点发力 补齐融合发展短板弱项

  《经济参考报》:当前,两业融合还存在哪些短板?未来如何进一步补齐?下一步在推动两业融合发展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产业司负责人:

  在融合主体方面,融合主体不多,示范作用有待强化。多数制造业企业仍以生产制造为主要发展模式,服务环节拓展不够充分,链条延伸相对有限。龙头企业对行业示范引领和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开展融合探索积极性不高。下一步,将聚焦市场主体培育,加快形成一批引领带动作用强的融合型载体。以试点企业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链控制力强的龙头企业、链主型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联动融通。以试点区域为主阵地,加强先进制造业基地与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对接合作,支持建立特色鲜明的两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融合质量方面,服务投入不够,融合质量有待提升。部分企业重技术引进,轻研发应用,智能化水平总体有待提升。部分企业重设备投入,轻集成创新,生产与研发、销售、服务等环节数据链尚未完全打通,融合发展能效未充分挖掘。下一步,将聚焦重点领域突破,促进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分类探索制造业融合路径,引导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引导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提升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推动发展科技咨询、中试孵化、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支持研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关键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

  此外,部分地区配套政策衔接不足,制造与服务分离分割的状态依然存在。统一的两业融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尚未确立,服务业中间投入、对制造业的贡献程度等难以精准考量。部分地区新型产业用地、功能混合用地模式探索不足。既懂制造又懂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资源紧缺。下一步,将聚焦关键要素保障,推动形成融合发展强大合力。进一步提升地方对两业融合的重视程度,细化推动融合发展的实施细则和专项政策。支持先进地区、试点区域率先探索设定两业融合统计标准和评价办法,开展融合发展绩效评价研究,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未来,将继续做好试点跟踪和经验总结,开展实效评估,研究制定两业融合试点评估指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融合发展自评估,形成区域互补、产业协同的融合发展路径。进一步强化协同推进,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深化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培育,推进制造服务业主体培育行动,并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加强制造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同时,统筹考虑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产业基础、融合发展优势,引导更好对接国家重大战略。   

foot_img_01.png

主办单位:兴隆台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030012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2020012352号-1 辽公网安备 21110302000005号

联系电话:0427-2989069

foot_img_02.png